我与“半塔纪念碑”的情缘
作者:何天平
1983年的春天,我随剧团演出途经安徽省来安县半塔镇,被眼前一幅壮观、肃穆的画面吸引了—— 一片灰暗低矮的屋宇围绕着山坡翠色,中间矗立著一座高大、洁白的新四军战士雕像,在熹微的晨雾中傲然挺立,令人赞叹不已!
第二天,我从县城专程来到“半塔纪念碑”前。这是一座特殊的纪念碑,说它特殊是因为它不是一根直上直下简单的纪念碑,而是在顶部有着新四军战士雕像的精美之碑,立在这皖东小镇上,无论是从历史的影响、文化的积淀、或是艺术的传承上,都有些耐人寻味。
“半塔纪念碑”讲述着一段气壮山河的故事:1938年秋,罗炳辉同志率领新四军五支队挺进皖东创建以安徽来安半塔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1940年3月,半塔保卫战首战告捷,我皖东根据地的百万军民与日寇展开了殊死搏斗,功勋卓著、气壮山河,为抗日战争的胜利立下了不朽的功勋。解放后党和政府为记下这载入史册的功绩,特请中央美院的专家,在半塔镇最高的坡地上建起了这座纪念碑。碑身约七八米高,在顶部用白色大理石雕刻了一尊近三米高的新四军战士全身像。只见战士戎装整齐、手握钢抢,表情严肃地迈开大步,腰间挂着手榴弹,身后是斗笠和斜挎两旁的子弹带干粮袋,斜插身后大刀上的穗子迎风飘扬,雕刻的真实细腻,将当年英姿焕发、威武雄壮的新四军战士形象,永远地留在了这片土地上。
我用了约两个小时的时间画了幅速写,作为以后创作的素材,回到合肥后由于工作繁忙此事也就耽搁了下来。直到几年后,时任《安徽日报》美术编辑的赵成立老师在翻看我的速写本时,认为这幅画很有意义,就刊登在1989年7月28日的《安徽日报》上。到了2001年,我接到由省艺术馆转来“文化部将举办首届‘爱我中华•中国画、油画’大展”通知,我翻看速写本找素材时,就选中了这幅。于是,我画了一幅中国画斗方《独立春风留清香》,入选了此届大展。在建国六十周年之际,我再次有了重新表现“半塔纪念碑”的想法。于是,在当年的春节后,我专程来到了来安县半塔镇膜拜纪念碑雕像。只见高大的纪念碑依然矗立着,只是园内荒草丛生、垃圾遍地,一片萧瑟的景象,相对于热闹的小镇,这里似乎成了被遗忘的角落。一种悲悯之情在我胸中升腾 —— 冬末春初的山坡上凉风习习,而清雅素艳的纪念碑雕像在寒风中傲然挺立,她犹如傲雪斗霜的梅花,任凭风云变幻,依然苍虬蟠曲、疏瘦挺拔、清香沁人!一种创作的冲动,把我眼前的雕像放大了,她不再是上次创作时的一个剪影,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身躯,一个代表中华民族品格、深受人民爱戴的英雄形象!仰望纪念碑雕像,我口中不停地吟道:
血骨冰魂玉精神,不受沉埃半点浸。
战寒斗霜心犹壮,独立春风留清香。
回到合肥后,我夜以继日精心创作,终于完成了一幅大三尺的中国画作品《清香》。在省城合肥展出时,已故著名军旅书法家、铁军书画社秘书长李克舜老师在我的画旁题写了一幅对联:“看东方雄狮奋起,喜华夏巨龙腾飞”,通过书法绘画的珠联璧合,把中国革命历史上杰出的英雄形象,与当今中华民族腾飞奋起的时代特征完美的结合起来。2010年,我又把这幅作品寄到北京,被“全国中老年书画艺术优秀作品北京、香港巡回交流展”组委会评为金奖,并使我获得“中国当代百位中老年优秀艺术家”的荣誉称号。
这段“纪念碑”情缘,已28年之久,她是我美术创作中的一种挥之不去的情结,作为一名党培养多年的党员干部,传统教育是一种责任和义务,我将在以后的美术创作中,努力搜集有关中国革命史类的素材,用画笔来展现这段历史,做好这件有意义的事情。
(作者系安徽省美协会员、安徽新安书画研究会副秘书长、二级美术师。本图文于2011年2月14日发表在《合肥晚报》后,被“安徽文化网”、“江淮收藏网”、“新安书画网”等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