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媛媛读画

媛媛读画之22:意境是营造思考的空间

作者夏媛系中国人民大学画院书画家

人们常说,中国画最讲究意境。那么意境是什么呢?中国人民大学画院特聘教授杨宝树导师曾经说过,意境就是通过一些有型的景物的合理组合,经营位置,营造出给人思考和联想的空间。因此,不同的人对待画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但是相同的是在面对画中景物时,能让我们有无穷的想象空间。

此幅画面布局壮阔,墨彩淋漓,宝树老师吸取傅抱石的“抱石皴”,在破笔散锋狂放的笔触之下,随意挥洒,不拘一格。山石主体以淡赭色渲染,只在背阴处略着花青,以分阴阳,而丛树则罩以花青,凸显“苍翠耐人留”的意境。凭借浓重的渲染,将线、皴统一起来,并将强烈的个人情感融入画中。

古人讲“宾主朝揖”,体现在绘画上就是要处理好画面的主次关系。主体物无论是大是小,都占据在画面的突出位置。宝树老师说,主体物不宜布置在画面正中央,这样破坏了画面也显呆板;也不宜布置得太偏,这样又起不到醒目作用。一般作画要先画主体,后画次要物体,即宾体。宾体在画面上起的是陪衬作用,因此要有意识地减弱其地位,不能喧宾夺主。处理画面时,既要画出主体物,又不能太单调。画中要有“主”点,即画中之“眼”,如房屋、人物等。画中的“主”点虽然面积很小,但却能点明主题。

此外,在一幅画上,无论是山石、树林,还是房舍、人物,还应互相呼应、彼此顾盼。山峰要有宾主朝揖之意,树木要有互相欹斜之姿,烟云要有流动迂回之势,人物、动物与其他景物也要有一定的呼应关系。画面的呼应主要体现在形态的大与小、笔墨轻与重之间的关系。总之,画面上的各种物象要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这可能是画面总体给我们丰富又微妙的感觉。仿佛一切既在似与不似之间,又一切尽在不言中。

我想,这就是绘画的魅力所在吧!



他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