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媛媛读画

媛媛读画之十五:山水的经典

作者夏媛系中国人民大学画院书画家

自古以来,欣赏山水画都是首先看笔墨,如唐代张璪所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我们通常的理解,笔墨就是用笔用墨,是画家惯用的笔法技法,也是他个人审美追求和艺术精神的具体表现。

观杨宝树老师这幅《虚空落泉图》,用金陵画派的笔法,粗中带细,细中带粗,大中见小,小中见大。下笔轻重缓急变化自如,墨的干湿浓淡运用灵活。用干裂秋风可达到“毛”,古法用笔可见嶙峋之象可达到“骨”,用墨润厚、水墨淋漓可达到“荫”;用笔舒朗生动、清新润泽可达到“英”。所以,笔墨作为中国画的有机组成部分,既是绘画造型的手段,又是精神表现的载体。

山水画自古以来更重视意境。所谓意境,就是形与神、情与理的统一,情、理、形、神相互渗透,就形成意境。唐代诗人王昌龄在《诗格》中曾说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其后韩愈曾说:“物不得平则鸣。”杨宝树老师所作这幅六尺画作《虚空落泉图》也有三层诗境,一是以其独创而又惯用的“留白”表现云、水、雾霭,墨块与留白好似龙蛇起舞,弥漫着似是而非的抽象意味,表现了他对似与不似的形式美的追求;二是用近四尺长的一线留白表现水口,将云、山、树、石、水都归入了一个整体浑沦的境界。“江流湍急,山石危耸,云树飞瀑,苍茫溅泻,虽一丘一壑,无有不可观者。皆是造物精心设置达到物我归一之境界”;三是用小树点景,远处淡墨,将水口之处表达得更深远,仿佛有几十里的空间。

杨宝树老师常说,山水画创作既要求从大自然吸取养分,又要求把看到的在心中融化,默识在心,熔铸于心,最终不期然而然,幽然而至,这样的作品才有意韵,有格调。杨宝树老师未必描绘的就是太行山脉的实景,而是心目中的太行,是通过自己的感悟把真实之景凝练了,运用笔墨写出了自己胸中之丘壑,令人敬仰!今年春节与杨老师同去太行之景还历历在目,能欣赏这样的经过沉淀、凝练的画作,使我内心达到了无以言说的喜悦。

他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