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媛媛读画

媛媛读画之七:在笔端融入生活的感悟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画院书画家

媛媛读画07

      也许是生而有幸,我们赶上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而我们所生活的,则是一个以经济为纽带的社会。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身边的许多东西仿佛都跟股票和高铁一样,可以在风驰电掣间膨胀起来,其速度足以让你瞠目结舌。

      环境会改变人,在今天的书画圈,有些人已慢慢与千百年来水墨艺术赖以发展和成长的传统土壤渐行渐远,一味靠吹捧和炒作走市场路线,在迅速成名的渴望下,以标新立异的“探索”彰显自己的与众不同,丢弃了中国画的文化精髓。

      环境也能造就人,我很庆幸自己在绘画道路上遇到了一位负责任的老师。在我学画的过程中,他一再要求我学习和了解传统,沉下心来仔细临摹古画,熟悉中锋用笔和骨法用笔,将笔墨的功底打牢打扎实。其实老师自己也是如此。多年来,他潜心研究传统山水,心摹手追范宽、黄公望、石涛等诸家丹青妙笔,并通过对真山真水的观察和感悟,在自己的绘画过程中加以提炼和运用。例如,从这张《群雁南飞图》中就可以看出,老师的传统根基很深,浑厚淡雅的画面构图独特,表现手法富于变化,用笔用墨老练精到,整幅作品在匠心独运中发散出一种传统的文人气息,让人看得舒服、养眼,既耐得住细细品读,又经得起久久沉吟,似乎可以从中体味到那种“衡阳雁去无留意”的悲凉意境。用句大白话来说,就是有种看了还想再看的感觉。我想,这样审美的效果与老师长期从历代大家的身上汲取营养密不可分。不过,此般画作老师只是偶尔为之,因为他曾说过,风格的形成是个渐变的过程,是画家经过不断地学习历练而自然形成的,并非一个固定的模式;一位成熟画家的作品,肯定融合了自己独特的气质和情感,是一种由内而外的绘画表达。想了许久,我才揣摩出其中的味道:作为中国画的画家,一定要扎根传统,但同时又要贴近时代,在笔端融入自己对生活的感悟。

      将近百年以前,齐白石老先生曾写过一首言志诗:青藤雪个远凡胎,缶老衰年别有才。我欲九泉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以此来表达扎根传统决心的他,最终衰年变法,成为了中国绘画史上的一座高峰。而早在齐白石之前,郑板桥也刻过一枚印章,其文为:青藤门下走狗。这位自愿成为“走狗”的“古怪”画家亦突破了传统的藩篱,成就了扬州画派旗手的地位。其实仔细想来,白石老人和郑板桥所推崇的前辈高人们,又有哪一个不是扎根于所处时代的传统,再创造出新的传统呢?

      珠玉在前,我当在绘画之路上追随老师的脚步,坚定前行。

他的作品